您当前位置:中国菏泽网  >  高新区  > 正文

菏泽高新区万福街道付堂行政村:
蔬菜大棚奏响“田园交响曲”

作者: 武 霈 来源: 牡丹晚报 发表时间: 2021-11-03 10:45

blob.png
一排排绿油油的黄瓜苗等待育种嫁接
blob.png
装箱的生菜球即将发车
blob.png
大棚里的芹菜长势喜人
blob.png
村民们在棚里务工
blob.png
村里丰收
blob.png
刘紧雨夫妻嫁接育苗

□记者 武 霈

时下,走进菏泽高新区万福街道付堂行政村,一排排冬暖日光大棚整齐排列,不同大棚里的一垄垄黄瓜、白菜、芹菜等多种果蔬的幼苗生机勃勃,生长着群众增收致富的希望。曾经,这个小村庄还因为“贫穷落后”不被外界看好,经过几年的光景,村里打造了“绿色庄园”,大规模建起了蔬菜大棚,家家都种下了“致富苗”,通过“基地+合作社+农户”的运营模式,为村民找到了致富的路子,村子很快有了新模样。

嫁接黄瓜远销各地,大棚里尽是“育苗好手”

正值深秋季节,虽然野外是草木枯黄、一片肃杀,但刘紧雨夫妻二人承包的育苗棚里却是热闹非常。一排排绿油油的黄瓜苗、南瓜苗整齐地排列着,昂着头,使劲儿吸收着养分,嫁接工人们将南瓜瓜苗嫩芽头切削掉,然后把黄瓜苗接上去再用镊子夹紧,埋入育苗盘。

宋秋兰是众多嫁接工人中的一员,从事育苗嫁接二十余载,她的手艺活已是相当娴熟。“以前我们自己家也干过蔬菜大棚,练就不少嫁接的手艺,现在年龄大了,干不动了,在园子里务工比较省心,也能赚钱。”宋秋兰说,“一直坐着干活,时间长了容易腰酸背痛,虽然辛苦,但一天能赚三百多,心里也是高兴的。”

像宋秋兰这样每天在棚里干活的嫁接工人有十多个,他们不仅跟着刘紧雨夫妻二人在大棚里干,有时候,也会随他们到外地。“这个棚里的苗,今天必须嫁接完,下午还得和大家伙一块去临沂挣钱。”刘紧雨笑着说,幼苗嫁接好以后,需要在棚里养育二十多天。大家伙不肯闲着,凭借着嫁接这一技之长可以再去外地打工挣钱。

刘紧雨告诉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,年轻的时候,他和妻子也经常给别人嫁接育苗,还曾出国去过俄罗斯。随着年龄增长,家里的老人和孩子需要照顾,就返乡承包了六个大棚进行经营,如今大棚培育出的黄瓜等蔬菜远销多地,生活也愈发稳定、有奔头。

90后年轻人瞄准“西餐市场”

在付堂行政村的“绿色庄园”内,除了像刘紧雨这样的小型承包户,其他的大棚都被一位90后年轻人给承包了,他不仅有胆识、有魄力,还很有眼光,通过跑市场搭上了外贸行业,将大棚里的蔬菜直接供应到了西餐的餐桌上。

据了解,今年30岁的张鹏,在大学毕业后,一次偶然的机会,发现西餐厅连锁店的很多食材都是统一配送,唯独生菜是商家到市场上购买。他从中看到了商机,回去后承包了绿色庄园,将十多个大棚租给了当地村民经营,剩余的大棚自己全部种植生菜。同时,他通过跑市场,一方面和西餐厅联系,另一方面找到合作的商贸公司。经过努力,他闯出了一条专为西餐厅配送生菜的营生之路。

跟随张鹏的脚步走进各大棚基地,标准化钢架大棚、喷灌设施、防虫设备一应俱全,多种果蔬作物幼苗已经栽种完毕,工人们正拿着工具忙着除草,大棚内一畦畦蔬菜秧苗,焕发着盎然生机。大棚一侧的冷冻储藏室里,采摘下的生菜球新鲜翠绿,一箱箱打包好,即将发车。

张鹏告诉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,作为当地发展优质生态农业规划的重点项目,绿色庄园一共有59个高标准冬暖日光大棚,目前种植了辣椒、西红柿、黄瓜、白菜等多种蔬菜品种,其中,他直接负责的大棚均是以种植生菜为主。“为了保证一年四季有生菜,我们通过控制大棚温度实现冬暖夏凉,促进生菜产量和品质得到有效提升。”张鹏说,当天采摘生菜后,放在冷库里保鲜,下午开始装车,连夜送到各个西餐厅,这样可以保证蔬菜的新鲜。

绿色庄园建设的高标准冬暖日光大棚,既解决了困难群众的增收问题,又带动了周边乡村绿色蔬菜产业的发展,付堂行政村更是通过分包大棚、从事劳务和保底分红三种模式,使村民大胆参与、放心种植,使其成为促进农业增效、农民增收的新门路。

责任编辑:
分享到:
中共菏泽市委网信办主管 菏泽日报社主办| 新闻刊登批准文号:鲁新闻办[2004]20号 |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:37120180017
网站备案号:鲁ICP备09012531号 | 鲁公网安备 37172902372011号
Copyright© 2004-2012 heze.cn All rights reserved.中国菏泽网